医学院院彭长庚团队
发现炎症性肠病的新机制和潜在靶点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疾病,主要症状有腹泻、便血等;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易进展为结直肠癌,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然而,炎症性肠病及其相关结直肠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炎症性肠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共患的概率较高,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联。
2024年8月5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彭长庚团队与中科院孙敏轩研究员及山东大学李石洋合作,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题为Nucleophosmin 1 promotes mucosal immunity by supporting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nd ILC3 activity的文章。研究发现NPM1通过促进线粒体功能来增强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的数量和白介素22(IL22)分泌能力,从而使小鼠对结肠炎的耐受增强和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为炎症性肠病及其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以及炎症性肠病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联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已知NPM1的突变或不足会导致急性白血病),也为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预后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图1. NPM1不足增加肠炎和肠癌的易感性。
图2. NPM1促进ILC3线粒体OXPHOS和生物发生,调节ILC3肠道稳态保护功能。
苏州医工所博士后赵容川为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杨姣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同济大学夏瑞龙博士生为共同作者。苏州医工所孙敏轩研究员、山东大学李石洋教授、同济大学彭长庚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苏州市基础研究试点项目、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4-01921-x
2024年5月10日彭长庚团队还与大理大学Prof. Xin Yu、湘雅医院田力主任和上海第一康复医院周蒨主任合作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题为MiR-146a alleviate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mice through systematic regulation of multiple genetic networks的文章。发现miR-146a敲除小鼠易感肠炎,且便血非常严重,而补给miR-146a类似的小核酸能缓解DSS诱导的小鼠肠炎,其机制是miR-146a能抑制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多个基因调节网络来阻止肠炎的发生和发展。同济大学和大理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生朱冯婷是第一作者,湖南中医大学杨韬坛、同济大学博士生宁萌萌和湘雅医院刘杨博士是共同一作者。同济大学彭长庚研究员、Prof. Xin Yu、湘雅医院田力主任和上海第一康复医院周蒨主任为共同通讯作者。
miR-146a mimics缓解小鼠肠炎。
原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immunology/articles/10.3389/fimmu.2024.1366319/full
彭长庚团队的这些研究表明NPM1和miR-146a是潜在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