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快来围观~这些“卓越”的研究生导学团队——脑疾病和干细胞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2020-12-09 18:33:17 点击次数: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同济大学学研工部和研究生院在全校范围内共同发起了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活动。医学院发掘、选拔了一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影响力的导学团队,希望通过优秀导学团队的风采展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和强化整个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育人意识,进一步发挥导学团队的育人载体作用,挖掘导学团队蕴含的育人能效,不断提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质效。

卓越"导学团队风采展示——第一篇


脑疾病和干细胞研究团队

主导师姓名:郑加麟

其他导师:秦昭 、秦颖 、夏骁寰 、齐薪蕊 、王奕

导师人数:6    研究生人数:12

基本情况:

脑疾病和干细胞研究团队由郑加麟教授领衔,主要从事神经免疫与再生医学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6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2名。

郑加麟,神经病学和再生医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济大学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脑计划战略委员会委员(中国脑计划代表)。

团队导师还包括秦昭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秦颖副教授、夏骁寰副研究员(上海市扬帆计划人才)、齐薪蕊助理教授、王奕助理研究员(上海市公共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

厚德

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导师主动承担班主任、驻楼导师工作,加强交流并深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团队多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提交入党申请书,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经组织培养和考核后入党。团队成员间互相勉励,不忘初心(Motivation,力当先行(Action,明道致远(Dream),树立“We are MAD”的信条。


致知

郑加麟教授致力于巨噬细胞和神经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并着重探索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及诱导性神经干细胞对这些退行性疾病的潜在应用价值。截至目前为止,已发表160余篇研究论著,论文被引用次数6810次,H-index指数50i10指数为107。担任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专业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互联网+医疗健康》副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临床医学专业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神经病学》副主编。

其他导师也积极承担研究生神经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等课程教学任务,主持多项教改课题,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团队导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地培养研究生,切实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学术诚信意识,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和科学实践,鼓励创新,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笃行

郑加麟教授每周召开团队组会,听取研究生工作汇报及文献讨论,及时给予指导意见。秦昭教授每周定期组织组内2名博士生及1名科研助理进行工作汇报与文献讨论,就研究生学习、科研以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并就研究生下一步工作学习计划给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在每周一次组会的基础上,导师夏骁寰与齐薪蕊每周坚持与其负责的小组成员召开分组讨论会,主要讨论近期工作进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组会上,导师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思考,团队共同想办法解决困难,将课题推进下去。导师还积极帮助研究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及时了解并疏导学生因学业压力、科研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交友压力等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渠道。

团队导师们鼓励并积极指导研究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导师的带领下,研究生唐亚林、吉晨辉与郑加麟教授、齐薪蕊助理教授一起参与了我们一起读党章活动。

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团队导师非常注重拓展学生择业视野,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研究生毕业后投身国家最需要的工作领域,到基层、西部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国家重点行业建功立业。

在导师鼓励和支持下,团队研究生在学习科研中勇于突破思维框架,积极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在专利申请、论文发表、及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种评选和活动中表现优异。


尚和

团队始终贯彻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导师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并积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科研方法,尽量减少时间和精力消耗,杜绝恶性竞争与无效工作。

导师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隐私与自主意愿,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保护学生利益并照顾学生情绪。

团队推崇诚信、团结、合作、创新的精神,强调科研诚信必须放在学习研究第一位,鼓励团队合作、积极创新,鼓励研究生之间互相帮助,对于不愿意向长辈吐露的问题,鼓励同辈之间加强沟通,互相帮助。

导师提倡良性竞争,在研究生加入课题组后,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可独立承担、并符合兴趣特点的课题,最大限度避免学生间因为课题内容高度重合而引发内卷。

团队多次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最近一次的团队建设中,全体成员在东方绿舟教育基地进行了学术讨论,讨论会后所有成员一起开展了团建,进一步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团队成员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Copyright  2017 同济大学医学院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医学院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