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济,论道CTO
中国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4月23日,“同心共济,论道CTO”复杂冠脉介入治疗研讨会——暨DSA改建启用仪式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举行。本次研讨会邀请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及上海市诸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心血管病专家,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学波教授带领的团队一起,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技巧与进展。葛均波院士为与会来宾做指导手术。
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构成首位
在上海,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一方面呈现“老龄化”特点,发病率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年轻化”的问题更为棘手,甚至呈现出了年轻人的干预难度高于老年患者的现象。
据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心血管病(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CVD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2014年农村CVD死亡率为295.6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3.72/10万,城市CVD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CVD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这意味着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于CVD。这是一组多么庞大而惊人的数据,这也意味着对CVD的控制刻不容缓。
老龄化和年轻化都在进行,近50%的年轻患者入院即高危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是上海市首批入选全国胸痛中心的6家医院之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全国委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学波教授介绍,去年医院心血管病的门诊量达到18万。其中,心梗需要开通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例有约300台。
“在上海,我们在临床上面临着‘老龄化’和‘年轻化’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心血管病是中老年疾病,一般男性40岁后高发,女性推迟十年;因而伴随着社会老龄化,尤其是深度老龄化的发展,心血管疾病呈高发态势;另外一方面,现在年轻人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的态势也十分严峻,包括肥胖、酗酒、抽烟等不健康的生活、饮食模式,让心血管病早早找上了年轻人。28岁的小伙子82岁一样的心血管,这在临床上已经很多见。有时我们病房里,同时有三四张床位同时躺着的都是20多岁的心梗高危患者。一入院就是抢救的高危年轻患者预计占到年轻患者的近50%。”刘学波教授感慨。他进一步解释说:“许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其依从性好,配合治疗,到了80-90岁依然有很好的生活质量;而许多年轻患者不以为然,患病之后依然坚持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这让疾病的干预非常困难,甚至有时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赋能治疗与科普,同济医院探索胸痛治疗2.0
专家介绍,排除一些原发疾病引起的血管病变,年轻人完全可以避免心血管病的提早发生。高血脂症、肥胖、糖尿病,这些都是可逆的,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习惯的改变,年轻人就可以预防三高、预防肥胖,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在本市西北区危、急、重症疾病的救治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因此我们积极探索治疗与预防双管齐下的胸痛治疗2.0模式。”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程黎明说。程黎明院长表示,同济医院作为上海市首批入选全国胸痛中心的6家医院之一,一方面正在进一步优化急诊流程,完善对区域内高危心血管患者的管理与防范,实现与120院前急救系统的无缝衔接,从而切实提高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流胸痛中心;另外一方面,作为普陀区东部医联体牵头单位,上海市同济医院正着力探索多种形式的科普与疾病一级预防,以真正实现胸痛治疗的2.0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