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围绕提升医患沟通意识、技巧和效率,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举办了“医患沟通中的困惑及应对之道”沙龙活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许树长和党委副书记吴登龙应邀参加本次活动并讲话。急诊医学科主任吴先正等6位患者美誉度高、在医患沟通中积累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代表于益铭先生在台上开展互动交流。医院医护人员、医学生、吉晨保洁、擎浩护工,以及甘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家普陀区东部医联体成员单位共2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东方广播中心资深播音员、上海新闻广播《活到100岁》节目主持人李宁主持。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许树长致辞
许树长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在患者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中,77%与医患沟通有关。作为医患在诊疗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的“强势”一方,医务人员重视医患沟通的意识和技巧,是增进医患互信、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一剂良方。医务工作者应努力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和效率,增进医学人文关怀,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去面对疾病、重获健康。
随后,该活动围绕“如何建立和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和患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交流形式重要吗?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和患者沟通会显得我不够专业吗?降低患者的预期会让患者觉得自己“技术水平低”吗?如何和为什么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共情,换位思考)来开展医患沟通?”等从全院征集的医患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展开了互动交流。
在李宁老师的主持下,王家骐、崔春黎、丁可可、伏虹、张东伟、吴先正等医护人员先后讲述了自己在医患沟通中的一些鲜活案例。他们有的从如何同患者建立信任,从而使整个诊疗过程在和谐氛围中开展做了交流;有的分享了医患沟通中的策略、技巧,也有从如何预防医患矛盾发生、如何做好突发事件中的医患沟通谈了自己的体会。患者家属代表于先生则从病人和家属的角度,结合自己母亲20个月中在我院先后住院10次的经历,讲述了心血管内科丁可可等医护人员为挽救病人生命而做的艰苦付出和人文关怀,描述了患者就诊时心目中所期待的医患沟通的形式和内容。他还现场朗读了自己写的诗歌,深情表达他和母亲对我院医护人员的感谢和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期待。
李宁老师在串连主持中点评到,医患之间讲究一个“信”字,这个“信”就是让病人相信医生说的话。医患沟通的密码可以用11个字概括:把握人心、掌握人性、同理心。我们经常说:人心所想,人性需求。假如能时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善于把握沟通的主动性和技巧,再配合诚恳的态度和精当的诉求,相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巴金老人说过一句话:“我要想得到别人的心,我先捧出自己的心。”真诚是最容易感动人的,小的善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医患关系是非常特殊的人际关系,它的特殊是因为医生职业的专业性。医患双方的需求不同,医生寻求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而病人渴望的是尊重、关心和爱。但医患双方有一个汇聚点,就是医生在帮助病人治愈疾病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医患双方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们需要面对的共同敌人就是疾病。如果二者不能和谐、融洽地理解和沟通,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现象。从行业的角度看,医生在作出任何诊疗选择的同时,必须对病人的生存状况和尊严、心理给予更多的思考与关注。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精神,并通过良好的沟通化解一切潜在的矛盾和纠纷。病人若能感受到医生的尊重、温暖、倾听,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宽慰。医术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医学技术,一方面是医学艺术。医学技术顾名思义,即检查病人、治疗病人、解决病人疾病应有的技术手段;而医学艺术则涵盖了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还有一种分类,把医学技术叫专业技能,把医学艺术叫非专业技能。这就好像人的两条腿,如果其中一条腿短,只靠一条腿走路,虽然开始时可能显示不出来差距,但走得越远,你就会觉得越吃力,缺乏可持续的力量。李宁老师和台上嘉宾的发言,赢得全场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吴登龙总结
吴登龙副书记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今天大家讨论的话题表面上看是医患沟通,但背后闪烁的是人文关怀的光芒。医务工作者服务的对象是身心都需要呵护的病人,而医务工作被古人称为仁术,这就告诉了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以“大爱”来面对病人,从医患沟通等服务细节上,提升共情能力,让医患双方舒心、安心,让医疗过程更温暖,一起为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