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事迹介绍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优秀教师事迹介绍 >> 正文

同济大学医学院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候选人展示——陈昶

发布时间:2017-06-02 12:33:16 点击次数:

一、 个人简介

陈昶,中共党员,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工作在胸外科临床一线,手术技能精湛,年手术量在700例以上。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7项课题,总经费584万元;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40余篇(近 5 年 29 篇), 总影响因子 127.32 分。申请人目前共培养毕业博士4名、硕士6名,现在读博士5名、硕士6名。其中共2名博士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共4人次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博士3人次,硕士1人次),共4人次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2人联合培养完成,1人联合培养在读,1人攻读国外博士学位)。指导一位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F=20)发表了对于早期肺癌手术术式起到指导性作用的原创性临床研究文章。先后指导学生共有6人次参加包括世界肺癌大会,美国胸心外科年会、日本胸外科年会等国际会议的口头汇报。

 

二、 综合事迹

陈昶教授作为顶尖的胸外科医生和医学院著名的教授,无论是在践行医德医风中还是在践行师德师风中都显现了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智慧的光辉。申请人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在细微处显师德,于日常中扬师风,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弘扬科学精神,严谨治学,积极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为自身学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全国顶尖胸外科三甲医院的教授,一年七八百台手术,一天就有三四台手术,一台手术平均需要三个小时,临床手术量非常大。

    他曾说道“对于医学家来说,在医学上的开拓和研究很重要,医学研究中的体会和收获,看似解决的只是一个小问题,但是放大了,可能拯救的就是成千上万的生命。”“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由于医术有限而不能进行的手术是他的遗憾,但他并不会拿病人的生命去证明自己医术的高超,能不能手术,他会考虑病人各方面的情况才做决定,“这其实也是对自我的衡量。”

陈教授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对于每一位新来的学生,他都会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方向,并配备高年资学长进行一对一辅导。在平时的科研学习中,多个方面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其中培养的一名博士在博士三年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分值文章5篇,其中IF>20分一篇、IF>5分4篇,另有IF>3分文章2篇。


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国外学习背景并已经成为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ATS)国际会员的高水平教授,陈教授极其注重对于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每年他都会组织学生向世界各大肺癌及胸外科顶尖会议投稿,先后共有6人次参加包括世界肺癌大会,美国胸心外科年会、日本胸外科年会等国际会议的口头汇报。

陈教授对学生关怀无微不至,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交流,并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综上所述,申请人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尽显师德师风,勇担社会责任。

 

三、 学生评价

陈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术之路上勇攀,同时作为一名医者,其以对病人负责的热忱深深感染着我们初入医门的莘莘学子。

在自己刚刚接触医学科研时,尽管陈老师作为胸外科临床一线骨干,临床工作紧张、繁复;但其仍然挤出时间,耐心指导研究方向,从如何收集病患资料、随访等一系列医学科研中的琐碎之事,到如何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及学科动向,陈老师一一详细讲解,时时关心课题进展情况。由于陈老师学术及会诊活动繁忙,很多时候无法面谈,老师晚上电话中悉心指导,常至深夜;其对学生耐心、不辞辛苦的殷切指导,在当我在研究中碰到疑惑,为我指明科研前进方向。

记得,今年去年举行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交流年会,我因为是初次在如此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上做发言;在准备的前一月中,陈老师悉心指导,对提交稿件多次增删;对演讲PPT反复修改,以到达尽善尽美。同时,陈老师在会前亲自指导大会演讲技巧,会前反复演练。后来整个会议报告的成功,与陈老师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陈老师作为一名医者,言传身教,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患者;耐心的传授临床技能和经验。记得,今年一位胸外科肺癌术后的患者发生并发症,陈老师得知后,立刻赶到到医院;教授亲自待着病人去做胸部CT检查,明确并发症原因,使患者尽快得到确诊,以接受正确的治疗方式。正因为陈老师的严谨、负责,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救治,转危为安。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陈老师教育我,医生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时刻严谨、负责的要求自己,爱护患者;在努力攀登医学学术山峰的同时,要提高个人医德,只有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良医。

陈老师是一名教授,也是一名医者,是一名教师,也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忠实朋友。其严谨治学的态度驱策着初入科研路上的学子,其为病患负责的责任心则深深感染着刚入医门的年轻医生。当在科研的路上疲惫,欲要休息偷懒时,总想起老师的教导总是芒刺在背,不敢有半点倦怠;而踌躇迷茫,丧失信心时,教授明晰的思路严谨求实的态度,总能为自己指明方向。


Copyright  2017 同济大学医学院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医学院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