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教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工作20年,曾任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吴孟超院士医疗工作秘书。
李俊教授长期从事肝胆胰恶性肿瘤的外科临床治疗和研究工作。针对肝内胆管癌诊治尚不成熟预后极差,肝细胞癌的复发防治尚缺乏个体化的现状,在临床个体化外科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科研业绩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进行了肝内胆管癌ICC个体化外科治疗探索并取得领先的远期疗效,包括1) 根据生存预测选择术式:提出解剖性肝切除适用于生存分期中等(Ib/IIa)的病人,非解剖性肝切除适用于分期极早(Ia)或较晚(IIb-III)者;2) 根据病因确定肝切除措施:发现在两种最常见病因所致ICC中,胆结石相关ICC的侵袭性远高于乙肝相关ICC,率先提出胆结石ICC应扩大切除范围并行常规淋巴结清扫;3) 基于列线图预测建立个体化抗复发:最早建立了ICC的预后预测列线图,且证实对于预测高危者,术后TACE显著其复发;4) 根据预后评分选择复发后再切除:针对治疗更为困难的复发性ICC,首创个体化预后预测评分筛选适合再切除者,显著延长了生存。发表在 J Clin Oncol (2013), Oncologist (2015), Ann Surg Oncol (2017, 2019, 2022), Surgery (2017) 等。
系统地建立了各类肝癌复发风险的术前筛选和术后评估的个体化预测工具(列线图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包括早期、巨大、多发和复发性肝癌,以及肝癌远处(肺)转移等,均为国际上首次报道。该系列模型为精准选择不同复发风险病人进行合理的外科干预,从源头上降低复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发表在国际外科学影响力前5位的刊物 JAMA Surg (2016), Ann Surg (2016), J Am Coll Surg (2015), Ann Surg Oncol (2016), Front Immunol (2022) 等。
开展了两项肝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试验:证实对于复发肝癌直径>3cm,甲胎蛋白>200 ng/mL者,再切除的远期生存显著优于消融,为复发肝癌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高强度证据;发现靶向HAb18G/CD147抗原的131I-美妥昔单抗肝动脉灌注,可显著降低抗原阳性病人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复发率,为放射免疫治疗作为肝癌术后抗复发手段提供高等级循证医学依据。发表在 JAMA Oncology (2019),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等。
Prof. Li is a surgeon with 21-yrs experience i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hepato-pancreato-biliary tumors. Before serving as the director of department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of Shanghai Tenth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