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医一线人物专访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同医抗疫 >> 同医一线人物专访 >> 正文

同医抗疫一线人物专访⑬ | 校友陆华君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发布时间:2020-09-26 21:52:51 点击次数:

他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的一员

2月4日,他随队奔赴武汉

他守护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他说,我们大多数时间不是在治疗

而是关心

对患者来说,得病可能是天意

但他们做到了人定胜天


同舟共济 济人济事济天下

他是同济人

精诚济世 明道致远

他是同医人



陆华君

  • 同济大学医学院2002级七年制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

我们有幸在2月24日连线陆华君校友

听!来自前线的声音

身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的一员,陆华君从疫情暴发之初就知道自己和团队一定会去武汉。出发前一周,他们就已经开始进行各类疫区救治培训。家人理解他的选择,很早就开始为他的出发做准备。充分的心理建设、全方位的救治防护培训、周全的物资筹备,这是一场有准备的战斗!“医生的职业身份驱动着我去救援,责无旁贷。”2月4日,他跟随团队踏上了征途。

抵达武汉已是夜晚,乘坐大巴去酒店的路上,陆华君看着武汉的万家灯火,顿时心生温暖和希望,这仍旧是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疫情的结束或许不会太遥远。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

更好的诊疗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已经收治了千余名轻症患者,分为3个大厅,每个大厅约400余名患者。来自5个省市的救援队、约40人组成医生团队,实行6小时轮班制,每班5名医生,负责患者的治疗及病史书写等工作。前期,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在摸索适应着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克服穿着防护服工作的不适感进行着高强度地工作,患者由于环境陌生和感染病毒产生情绪波动,在关注病情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安抚患者的情绪。

方舱医院的医患关系不同于普通医院,“我们大多数时间不是在治疗,而是关心。” 对于轻症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或许不是治疗,暂时还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只能依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每天都有护士组织患者跳操,医护人员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前期患者出现的焦虑甚至焦躁,经处理后都有明显的好转。

各救援队和方舱医院的领导、专家们一直在探索寻求更好的诊治方案,正在由之前的轮班制转为责任田制,医护人员不仅在进舱期间服务患者,还需要承包十几名患者的各类事项,为他们建微信群,即使不上班的时候也可以随时为患者服务。

为方舱医院的病患送去《抗疫·安心》  

 

 

 

 

 

 

 

 
右为陆华君,中为李昕,左为冯强  

其乐融融


 

方舱医院开放至现在不足一个月,还没有迎来出院高峰,一直维持着满员的状态,工作负荷始终不减。医护人员和患者齐心协力克服了诸多困难,随着大家的适应,方舱医院渐渐有了其乐融融的感觉。

患者们的乐观和互帮互助都令陆华君难以忘怀。他们有些全家都在方舱医院,有些失去了家人,不论境况如何,他们都非常积极地配合着治疗。陆华君感叹,“对他们来说,得病可能是天意,但他们做到了人定胜天。”患者们也在积极行动着,不论职业、年龄、病情轻重,他们中的许多人主动成为志愿者,维持秩序、维护环境,有阿姨召集病友们一起运动做操,有70多岁的爷爷一直照顾身边原本并不相识的聋哑患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人性的温暖在这里涌动着,人性的善良在这里闪耀着,暖流和光芒驱散着疫情的冰冷和阴霾!

晚上十点多正在工作中的陆华君校友

令陆华君感到暖心的,还有来自社会各界、东方医院和同济大学的关心和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春的脚步渐渐走近了,中国靠着强大的国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陆华君希望,在中国抗疫即将迎来曙光的同时,疫情不会在全球暴发。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是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爱的桥梁,感谢你们破风前行!

寄语母校:请您对母校和师弟妹说几句话!

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是大一学生,对于老师们投入一线的身影非常羡慕。这次我非常幸运地可以支援武汉,工作在一线。人们说我们是逆行者,其实这是我们的本份。同济对我们的培养以后会形成烙印时刻影响着我们,希望学弟学妹一定要好好珍惜大学时光。

陆华君校友在武汉


   

   

   

致敬陆华君医生

愿凛冬已过,暖春踏来!

愿英雄平安,早日归沪!



Copyright  2017 同济大学医学院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医学院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