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致病机制和干预方法
2. 同型半胱氨酸修饰的鉴定方法、病理机制、遗传风险因素、药物开发、代谢干预、去修饰
3. 疾病的代谢标志物、代谢网络时空调控和代谢干预方法研究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中心副主任,代谢平台负责人
中华预防医学会青年委员
长期致力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与疾病研究,在同型半胱氨酸修饰的鉴定方法、病理机制、遗传风险因素、药物设计验证、去修饰及代谢网络互作方面做出多项开创性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共发表SCI论文13篇(平均IF=13.5),包括 Cell Metab (2025主通讯)、Nat Commun (2025,2021,2018)、Sci Adv(2025)、Brain(2024)、Trends Food Sci Tech (2024)、EMBO Mol Med(2020)、Cell Rep(2018)等。申请/获批发明专利6项,主持项目11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3项,市局级1项,同济大学1项,院级4项),应邀在第十三届国际同型半胱氨酸会议发表加倍时长的报告,被认为“解决了领域的多个问题”。在我院合作开设高血同精准医疗特色门诊,获得2023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25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二十届“银蛇奖”,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和“扬帆”计划,任中华预防医学会青年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