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同济大学2022年度第四届本科生“学术之星”决赛在嘉定校区举行,同济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学术先锋”决赛在四平路校区举行,校团委负责人及各学院决赛评委教师出席了决赛。决赛现场,选手们凭借扎实的科研素养、卓越的学术成果、优异的综合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和评委老师的认可。最终,经现场评审、现场投票及此前网络投票情况综合评定,同济大学医学院刘子萱荣获本科生“学术之星标兵”称号,邓家骏、孙维言荣获同济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学术先锋”称号。

据悉,本次同济大学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共有5位同学荣获本科生“学术之星标兵”称号,10位同学荣获本科生“学术之星”称号。
本次学术先锋决赛中共10名学生荣获同济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学术先锋”称号,5名学生荣获同济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学术先锋”提名奖。

“学术之星标兵”刘子萱

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汉族,入党积极分子。曾获2020-2021学年度 国家奖学金,2021-2022学年度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等,聘为同济大学朋辈计划学生导师,同济大学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大使,参与同济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重要足迹寻访等校内实践活动;参与2020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一项,同济大学SITP项目一项,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一篇北大核心刊在投(第一作者),累计影响因子11.476,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738。
“学术先锋”邓家骏

医学院2020级博士生,中共预备党员,师从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主要从事多组学辅助肺癌精准诊疗的创新应用和研究。在Radiology, JAMA Network Open,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和eLif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6篇,其中以第一/共一身份发表Q1论文14篇,被引次数超过280次。研究生期间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受邀到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地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口头汇报,获美国胸科学会国际青年医师奖。积极参加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核心成员两次参加“挑战杯”闯入全国决赛,获二等奖荣誉,带队参加“互联网+”晋级全国决赛并获铜奖。
“学术先锋”孙维言

医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在陈昶教授的指导下,围绕医疗器械研发、基础转化研究分别展开工作。一方面,设计3D打印肺部穿刺导板,降低穿刺难度,减轻患者痛苦。产品完成临床试验4项,并在6家医院推广,累计应用数百例。出展第二十届工博会,获多家媒体报道。另一方面,围绕气管外科难题,提出一系列组织工程方案,并在动物层面完成可行性验证。在读期间以一作/共通讯发表SCI论文12篇,5篇IF>10,累积影响因子105分。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率团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先后获得4项国家级奖项和4项省部级奖项。获得2019、2020、202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受邀2次国内权威学术会议发言,1次国际顶级会议发言(美国胸科协会年会)并获International Trainee Scholarship。
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学术之星”和“学术先锋”已不仅仅是一个荣誉和称号,更承载了广大同济学子的责任与梦想。相信他们必将作为广大同济学子的榜样,引领大家奋力攀登学术高峰,矢志谱写时代华章。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同医学子点燃激情、碰撞火花,在未来广阔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属于同医人的耀眼光芒。
科研探索路途漫漫,
学术求知奋斗不止。
弘扬科学精神,
促进科研创新。